外用藥膏

一、藥膏的劑型

一般而言,在劑型上,外用的類固醇,大致可以分為軟膏(Ointment)、乳膏(Cream)、凝膠(Gel)、洗劑(Lotion)。軟膏(Ointment)的黏稠度較高,較容易依附在皮膚上,因此能夠增加藥物在皮膚上的吸收率,而洗劑的黏稠度較低,較容易被身體的汗水沖掉,所以同成分同濃度的外用類固醇,其強度軟膏>乳膏>凝膠>洗劑。在使用上,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一般建議使用乳膏,特別是適合用於治療皮膚上濕潤或流汗的部位,軟膏則適用於治療乾燥或增厚的部位,洗劑及凝膠則適用於治療一些毛髮較濃密的部位,例如頭皮。

二、藥膏的成分

傳統上,醫學界會將外用的類固醇,根據它們收縮血管的能力(Vasoconstrictive properties),分為七個等級,第一級為最強,如此類推,層層遞減,第七級為最弱,再將這七級整合、歸納、簡化,成為四個級別,方便應用:第一級為超強效(Super-high potency),第二級為強效(High potency),第三、四、五級綜合起來,為中效(Mid-potency),第六、七級則統一起來,為弱效(Mild)。

在臨床上,一般而言,弱效的外用類固醇,用於治療輕微的皮膚炎症,例如蟲叮蟲咬、接觸性皮炎、脂溢性皮炎。中效的外用類固醇,用於治療較難處理的皮膚炎症,例如異位性濕疹。強效的外用類固醇,用於治療頑固皮膚炎症和斑塊狀牛皮癬。超強效的外用類固醇,用於治療連強效類固醇也無效處理的頑固皮膚炎症,但是,一般不建議連續外用超過三星期。

基本上,在用藥上,對於超強效、強效這兩類級別的外用類固醇,一般不建議塗在臉上,因為臉部,皮膚較薄,類固醇會容易被身體吸收,不但會局部吸收,還會進入身體,影響其他部位,產生較大的副作用。另外,因為類固醇會抑制身體生長,可能會影響用藥者的生育能力,因此,也不建議塗在陰部、生殖部位,同時不建議塗在容易磨擦的部位,例如腋下、胯下,因為磨擦會促進血液循環,會增大類固醇的吸收。

三、藥膏的使用量

在用量方面,一般建議,只需要塗在患處,薄薄的一層即可,塗太厚反而會阻塞毛孔,容易引起皮膚痕癢,甚至誘發毛囊炎,而且,多出來的塗層,是不會被皮膚吸收的,所以只是浪費罷了。

另外,塗抹的時候,請盡量避免塗在患處之外的皮膚,這些正常皮膚,可以用藥棉覆蓋著,避免接觸到類固醇,然後輕輕打圈,慢慢按摩,讓白色的軟膏,逐漸變成無色。一般而言,大部分的外用類固醇,每天塗一至兩次就好,次數過多反而得不償失。

四、使用對象

在嬰兒和小兒皮膚更要注意其危險性,由於其皮膚較淺,體表面積大,所選用弱效的外用類固醇為宜,避免造成腎上腺和腦下垂體的抑制,而影響嬰兒和小兒的發育。使用在老人皮膚上也要注意老人的皮膚老化及變薄等現象,尤其針對長者有時不知其為類固醇愈一直擦的個案。

而有內科疾病的病人,如糖尿病患者,更需注意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時要避免密封法,以免增加黴菌的伺機感染,因為類固醇會使表皮免疫下降,糖尿病患者本身血液循環差,皮膚抵抗力較弱,所以使用上要特別注意。有青光眼疾患者要避免將類固醇塗抹在眼睛周圍,以免造成眼壓增高。